58∶90,小组赛最后一战大比分输给英国队,8月6日,中国男篮告别伦敦奥运会。
5战全败,排名垫底,中国男篮重复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最差战绩。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以来,中国男篮3次闯入八强,悉尼奥运会也只是憾别。而这一次,从头到尾,中国队几乎看不到晋级的希望。输给英国队32分虽然不能说是两队的真实差距,但连战连败的中国队已失去信心,实力差距与心态失衡形成了恶性循环。走出奥林匹克公园篮球馆的中国队,只有失落和茫然。
场均得分排在12支队伍之末,从身体对抗开始,中国男篮表现出的不适应就贯穿比赛每个环节。当对手抓住对抗能力弱这个中国队无法克服的软肋时,中国男篮已谈不上技战术层面的设计与执行。易建联一直在拼,王仕鹏一直在拼,王治郅更是为他的最后一届奥运会拼尽全力,但更多的时候,人们看到的是失误和无奈。从西班牙队到俄罗斯队,再到巴西队,中国男篮和对手的差距明显,只是靠拼难以解决问题。从身体到意识似乎都不在一个层面上,中国男篮何以至此?
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来,中国男篮开始聘请外籍教练,从哈里斯到尤纳斯,再到邓华德。聘请外教体现了中国男篮向世界一流水平学习的愿望和决心。但是围绕着邓华德的质疑一直没有平息。在2010年世锦赛上中国男篮幸运闯入十六强,在2011年亚锦赛上1分险胜约旦队进军伦敦奥运会。但邓华德的“运气”没能在伦敦延续。伦敦奥运会让中国男篮感受到了和世界强队的真实差距。在世界大赛上,中国男篮如逆水行舟,在亚洲,西亚球队也在构成对中国队的威胁。
反思必不可少。这些年中国男篮不是没有起伏,2009年亚锦赛败给伊朗队就曾激起轩然大波。但反思之后该如何应对,从联赛到青少年培养,从理念到手段,中国篮球的传统优势该如何传承,世界篮坛的先进理念又该如何学习,中国男篮在争论中到底该走向哪里?过去4年并未得到一个清晰答案,伦敦奥运会只不过是将这些问题再次暴露出来。
这是35岁的王治郅的最后一届奥运会,告别的也许还有刘炜、王仕鹏、朱芳雨等老队员。伦敦奥运会赛场上的最后两分钟,中国队的场上队员是郭艾伦、周鹏、易立、丁锦辉、张兆旭,不管未来多艰难,他们都要扛起中国男篮的大旗继续前行。(记者 薛原)